【习近平声音回响】科技兴农 把工作牢牢掌握在
栏目:媒体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22 11:01
“今年的水稻丰收令人兴奋,种植水稻30多年后,长粒稻亩产首次突破1300公斤,短粒稻亩产达到1300公斤。...
“今年的水稻丰收令人振奋,种植水稻30多年来,长粒稻亩产首次突破1300公斤,圆粒米亩产达到1500公斤,均比去年增产近100公斤。”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的农民张景辉听到收割机跟踪的收割数据后笑得合不拢嘴。 十月的三江平原,田野宽阔,稻谷金黄。配备测产装置的无人驾驶收割机在七星农场使用。稻香扑鼻,给人丰收的喜悦。新生产力驱动农业生产的图景将徐徐展开。 非收割者在七星农场的稻田里作业(中央广播网 马文睿 摄) 2018年9月25日,考察黑龙江省的习近平总书记抵达北大荒精准农业和七星农场农机中心。他走进稻田,拿起一小粒稻穗,看看米粒,看看颜色。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自己吃饭。他告诉北大荒人民,农业要生存,就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 “种了多少公顷,亩产多少公斤,生活怎么样……当时,在考察现场,总书记细心地询问。总书记对粮食的关心,给了我陪伴。近年来,我每年都用100公顷的土地来试验新品种、新技术。”如今,农场“耕种收割”的全循环智能化运营,让张景辉的“大粮”种田一年比一年轻松,粮食产量也一年比一年高。 工作人员使用智慧农业数字指挥平台tform测定水稻成熟度(中央广播电视网 李燕生 摄) 七星农场“科技赋能农业生产”的场景不仅在农场上播放,农场智慧农业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也播放着。今年,中心首次应用多光谱成像水稻生长图,为秋收提供了准确高效的数据支撑。 “我们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水稻成熟度、未来天气等,制定收割时间表,让秋收更加稳定。”指挥中心高级主任王勇说。 “总书记鼓励我们,农业要生存,就要给科技插上翅膀。作为本土农业科技人员,我们把这句话记在心里。”七星农场农业发展部副主任姜浩,介绍说,近年来,七星农场“大展拳脚”,通过22项农业创新技术的组合应用,帮助粮食总产从2018年的14.4亿公斤增至2024年的15.21亿公斤。 作为全国大豆主产地,黑龙江省将继续探索发展国产大豆新路子,巩固大豆振兴规划。北大荒集团位于松嫩平原的嫩江农场今年选用了黑龙江省自主研发的三个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已将29.6万公顷大豆的30%转为早熟品种。今年,嫩江农场的大豆收获比去年提前了6天。已全面进入高标准秋收阶段,为秋耕备耕争取了宝贵时间。 技术人员测量秋大豆收获数据(张红阳 摄 发布由中央广播电视网报道) “今年大豆丰收超预期,同地产量比往年增产11.1%,对于提高东北地区大豆品质和产量、推广早熟品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嫩江农场副总经理王广军说。 用农业科技赋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至2024年,黑龙江省总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粮食增量也位居全国第一。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正从试验田走向黑龙江全省的田间地头。 “下一步,我们将以发展现代规模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创新理念为主体,发展农业新生产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国家粮食安全龙江农业作出贡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处副处长王恩旭说。